top of page
「翻轉學習」正改變M型社會 

I文| Superkids教育與家教中心 蔡宜哲

  在快速變化的當今社會,調整自我、不斷學習和善於納諫是生存的唯一途徑。
  美國作家和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曾經說過:「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不能讀寫的人,而是那些不能學習、摒棄重新學習的人。」
  幾年前,我曾有機會在薩省指導一個原住民小組,教給他們免費使用代數計算軟件Speedybee。在國際上,教育被認為是解決貧困的第一步,所以我們盡力教會他們使用電腦來學數學。但最終這個項目不得不終止,因為他們找不到一個可以幫助他們維修電腦和電腦糾錯的自願者。
  今天,教育也在經歷演變。人們可以看到,翻轉學習(flip learning,指利用電腦、網絡進行數位學習,將傳統的學習流程做些翻轉)正在世界各地的學校中逐漸盛行開來:在印度的郊區,舊金山的貧民區,從德國到中國等。這些學生往往缺乏好的學習資源。在全世界,貧困學生的眼裡都看不到未來的希望。而翻轉學習將改變人們的命運,特別是在M型社會(指貧富兩級分化的社會)裡貧窮端成長起來的人。今天我就來解釋我們如何改變它。
  多年以來,學校教育一直遵從傳統的行為式教學模式,即以老師為中心:
  提前閱讀課本,預習內容(高中生裡這樣做的學生不到10%)
  1)課堂上,老師進行講解(以講為主,討論為輔),採用的是單向教學的方式。這種模式帶來的效果是,落後的學生會感到受挫,而程度高的學生則感到乏味。老師有時會問一些問題,但大多數學生都不知所從,最後下課時,老師給的作業無法符合個人的程度,因為老師並不知道每個學生的理解程度和需求。
  2)學生在課後雖然完成作業,但必須等一段時間才能知道答案。此外只有不到40%的學生會複習老師的教學筆記。而且這又只是一次單向的重複練習。
  3)老師只有在每月一次小考或期中測驗時才能了解學生的水平和狀況。即便是老師知道每個學生的需求,也很難做到提供單獨輔導。而且,大多數老師不把考試卷返回給學生,這使得學習過程更加糟糕。
  現在一些中學和大學已經徹底改變了課堂上的教學方法,從單向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改變成更加多維的建構式(Constructist)教學方式。減少教師講解的部分,即使是講解,也採用電腦PPT這樣更為互動的方式進行。增加學生之間的討論時間,有的把授課內容包裝成遊戲的方式進行。但是,為了使課堂上學生充分互動,老師需要做些準備工作,讓學生以更有效的方法學習。這裡我以概率這個課題為例子來說明。


  大部分老師在上課前,會把與上課主題相關的錄影資料或網站上傳。例如,你可以登陸www.ixl.com,選擇5年級-概率與統計:
  1. T.1計算平均數,中位數和模式
  2. T.2平均數、中位數和模式:找出缺失的數字
  3. T.3解釋圖表,找到平均數、中位數和模式
  4. T.4計算概率
  5. T.5預測
  6. T.6組合

選擇6年級-概率:
  1. Y.1組合
  2. Y.2事件概率
  3. Y.3預測
  4. Y.4對立事件、互斥事件和重疊事件的概率
  5. Y.5複合事件-通過計算找到結果
  

        在這個網站上,你可以多次練習從小學3年級到中學5年級(g3-g11)的同一概念題,而且馬上可以得到答案和詳細的解釋。每天在一台電腦上你可以免費最多練習20道題,你也可以少量付費,無限次練習。事實上,類似IXL這樣的免費學習網站是很多的,以學習概率為例,也可以使用http://www.thatquiz.org/tq-d/math/probability這個網站。
  因此學習方法正在由傳統教學向數位教學轉變。另外,在www.khanacademy.com網站上也可以找到另外一種事先上傳錄像的方法。這個網站為老師和學生提供超過10萬個免費學習錄像,內容涵蓋廣泛。有許多人都受益於這種學習方式,例如臺灣缺少教學資源的原住民兒童,他們使用這個網站,採取翻轉教學方式,學習速度提高了3倍,而且充滿樂趣。
  此外,老師們減少了單向教學內容,更強調小組討論。老師們可以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了解到哪些學生事先做了預習準備。課後,老師布置一些網上線上測驗題,來測試學生們的掌握程度。老師可以看到每位學生的評分,對於落後的學生則可以給予更多的資源和個別給予更多合適他程度的家庭作業。
  翻轉教學的方式正在全世界慢慢擴展開來,採用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更靈活地為將來的職業選擇做準備。從更廣的視角來看,翻轉學習可以實現聯合國多項可持續發展的目標(SDG)。在世界Rio+20國會議的成果之一就是各成員國之間達成一項協議,開發一套SDG的程序,SDG是在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涵蓋了2015關於環境,減碳、綠化與再生能源的發展規劃。(http://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index.php?menu=130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