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LE數學教學法優於傳統教學法之處 

文| Superkids 教學與家教中心蔡宜哲

 


  我想在這一篇文章中此提供一個解決方案,以使今天的學生們更加自我激勵、主動地學習。正如以前談到的,現在的學生們,期待一個即時解決問題的教育程序,能夠為他們量身打造學習地圖、數位跟進分析以及評估,以測定他們之所長和弱項。儘管找到這樣的教育系統有些困難,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教育系統是十分能令學生們在獲得樂趣的同時,更好地掌控學習過程並學得更有效果。
  多年以前Superkids數位教學中心的一位英語教師,現在是Champlain College St-Lambert分校英語教授的Helen Siourbas說,她在申請教師職位接受面試時,經常被問到她是如何用電腦來教授英語的。有一段時間,她同時教授了多達7~8名學生,而他們的學習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如果電腦教學/輔導(e-tutoring)對語言學習有效,那麼也能更容易地應用到數學學習中。
  數位電腦學習(e-learning)程序經常被劃分為2大類——同步的學習與不同步的學習。在同步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必須同時在場,在課堂中或者在遠程電傳會(teleconference)課堂上。而許多諸如網絡課程(e-courses)等遠程教育項目,卻是不同步的學習,學生們通過看、聽預先錄製的CD光盤、錄像或電子郵件(e-mail)學習。下表詳細列舉了兩種方式的不同:

 

 

 

 

 

 

現在我向您介紹SLE-Math(Superkids e-Learning Edsystem – Math的縮寫)的電腦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已經被證實為當今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幾年前,我曾在一個研討會上向康科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教育科技研究所(educational technology)的1位教授及20名研究生介紹過該理念,並展示了實踐中的電腦學習(e-learning)是怎麼回事。

這種教學方法,是綜合同步教學與不同步教學、傳統教學與電腦教學(e-learning)的教學方法。其電腦軟件平臺也可用於進行SLE-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的教學。這套威力強大的電腦教學法已經應用了逾20年,並且獲得了無數的印證。該教學法可以在多項標準上與當今的傳統教學法進行比較、評判,例如,可以對測試題即時提供解答、包含全套課程學習內容,以及在短時間內學習多個課題。下表是對兩種教學方法的全面比較:
 

 

 

 

 

 

 

 

 

 

 

 

 

 

 

對於教育系統及有效性,已有一些國際性的評估結果。這些研究其中之一,是國際經合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OECD)於1997年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 PISA,網址http://www.oecd.org/pisa)。該研究對逾70個國家的15歲學生在數學、科學以及閱讀科目上做了能力測試。另一項研究是國際數學與科學評測趨勢(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 TIMSS,網址http://www.timss.com),評定4年級和8年級(中學二年級)學生科學及數學的程度,然後各國按照學生的分情況排名。2011年,全世界逾60個國家參加了該項研究。這些研究通常大約每3年進行一次,多數亞洲國家名列前茅。
  然而,儘管這些亞洲國家的學生定期獲得很高的排名,但他們在興趣指數及自信指數上卻總是得分很低。造成該對比強烈結果的原因,在於學習及測試是在無數、重複練習(標準的以教師為中心、行為主義者的學習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但學生被強迫進行呆板、機器人似的學習時,他們就會覺得枯燥並失去學習的興趣及動力。因此,要提升學生們的興趣及動力,必須通過探索新的科目令他們達成自己的潛能來實現自我滿意(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知學習或建構的學習方法)。
  防止我們都成為傳統教學方法的受害者的唯一途徑,就是要進行變革,使得我們能推行終生學習的理念。因此在北美出現如此多的家庭學校(home schools)或私立學校(private schools)就並不奇怪了。作為電腦教育/輔導教育家,我們的使命聲明是在幫助學生們更容易地學習大量信息的同時,獲得樂趣並建立正確的學習及自我激勵的態度。讓家長及學生們知道這樣一種威力強大的、建立自信、增進學習經驗、激發靈感的教學方法,也是我們的教育目標。

Screen Shot 2019-03-15 at 5.01.23 PM.png
Screen Shot 2019-03-15 at 5.01.05 PM.png
bottom of page